知乎上有一个父亲发帖求助,说自己十多岁的孩子,在骂他“读书不行”、“做事磨蹭”、“不会为人处世”时,不会反驳,只会低着头说“对不起,我就是垃圾”,询问孩子这是什么心理。
一个高赞回复说:父母已经把孩子逼得自暴自弃了,还不清楚孩子的心理。简直就像一个庸医,把病人折腾得奄奄一息,还纳闷病人怎么了。
01.
著名心理学作家武志红曾说:“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考官。”
父母对孩子的态度,深深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评价。
父母不断给孩子“差评”,不停挑剔,打击孩子,孩子就会变得没有自信。
电视剧《以家人之名》中的齐明月,就是在妈妈的否定、打击中长大的孩子。
成绩没考好,妈妈骂她笨;买衣服,妈妈嫌弃她审美太差;外出吃饭,也会埋怨她点的菜不好吃;她想去北京读书,妈妈更是嘲笑说北京才不会有学校愿意收她这样的学生……
长期被打压和否定,齐明月越来越没有自信和主见。而且,遇到事情,即使与她无关,她也会第一时间自责和自我否定。
父母对孩子若总是苛责、挑剔,抑或不合理地高期待,容易让孩子形成一种“反自我”的内在声音,从而开始自我攻击。
02.
自我否定的孩子有多可怜?
当孩子养成自我否定的习惯,他会从内心深处认为“我不行”、“我是一个糟糕的人”,这样的孩子长大后,往往会有很深的自卑感和不配感,容易形成讨好人格。
电影《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》中,松子是一个美丽、优秀的女孩,却在原生家庭中长期被批评和忽视。
缺爱的她不断地否定自己,为了得到他人的关注和爱,百般讨好。
她刻意扮鬼脸,就为能博取父亲一笑;各门功课都优秀,她却为了方便照顾妹妹,考了家门口那所普通的师范大学;男友逼她去做浴女郎出卖身体,还不断家暴她,她在被打时却只关注男友袜子有洞还没补……她一生都在不停讨好别人,却不断被辜负和嫌弃。
一个人只有感觉好,才会表现好。当孩子不断自我否定,自我价值低,又如何有信心和勇气去面对成长路上的风雨呢?
03.
既然自我否定的后果这么严重,该如何帮助孩子重建信心呢?
最关键的一点,就是父母要努力发掘孩子的闪光点,并及时指出和肯定。
教育家尹建莉说了这么一个故事。
她班上有一个出了名的差生,总被老师训斥、惩罚,这个男孩也是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样子。
经过观察,尹建莉发现这个男孩喜欢读书,猜想他拼读肯定不错,便请他帮忙检查自己的稿子。男孩果然找出了一些错别字和病句。男孩吃惊地发现原来自己也有好的地方,而不是“一无是处,只会打架”。
他对语文越来越感兴趣,成绩也越来越好。这让老师和同学刮目相看,当他觉察到自己在他人眼中形象变得正面后,也开始努力控制自己的不良言行。
心理学中有个“罗森塔尔效应”,即期望者可以通过言行等的心理暗示,潜移默化中让他人达到自己的预期。
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,也是和孩子相处时间最长的人。如果父母能像尹建莉老师一样,手持“放大镜”去寻找孩子的优点,并给予及时的认可和赞美,一定会激发孩子努力变好的动力。
毕竟,“人性最深刻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。”
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一句话:“精神上击垮一个人最有效的方式是——让其自我否定。”
父母着急解决孩子的问题,不停地指责、打击孩子,让孩子不断自我否定,变得自卑、不自信,甚至形成“习得性无助”,无疑与养育的初衷愈行愈远。